日前,《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对菲律宾正式生效,这也标志着RCEP对东盟10国和澳大利亚、中国、日本、韩国、新西兰等15个签署国全面生效。对此,商务部国际司负责人表示,RCEP的全面生效为我国与成员方扩大货物贸易创造了更有利条件,还将带动相应的服务贸易和投资开放,促进贸易便利化和营商环境的提升。

作为重要的大宗消费商品,中国家电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已经从最初的筚路蓝缕到现在立足世界之林,中国家电已经建立起完备的体系。伴随RCEP进入全面实施的新阶段,中国家电出口正在迎来一股强劲东风。


【资料图】

RCEP新阶段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RCEP)是2012年由东盟发起,历时八年,由包括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和东盟十国共15方成员制定的自由贸易协定。2020年11月15日,东盟10国和澳大利亚、中国、日本、韩国、新西兰共同签署RCEP,并推动协定于2022年1月1日正式生效。首批生效的国家包括文莱、柬埔寨、老挝、新加坡、泰国、越南等东盟6国和中国、日本、新西兰、澳大利亚等非东盟4国。2022年2月1日起RCEP对韩国生效。2022年3月18日起对马来西亚生效。2022年5月1日起对缅甸生效。2023年1月2日起,对印度尼西亚生效 。2023年6月2日,对菲律宾生效。

商务部国际司负责人表示,RCEP区域总人口、GDP总值、货物贸易金额均占全球比重约30%,协定的全面生效标志着全球人口最多、经贸规模最大、最具发展潜力的自由贸易区进入全面实施的新阶段。自RCEP实施以来,各成员间货物贸易往来更加密切,区域内贸易成为稳定和拉动各成员对外贸易增长的关键力量。同时,受益于RCEP生效实施释放的积极信号,地区持续成为全球投资的热点区域,RCEP为我国广大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红利和实惠。

资料显示,2022年,我国企业在RCEP项下享惠出口货值2353亿元人民币,可享受进口国关税减让15.8亿元;享惠进口货值653亿元,减让税款15.5亿元。2023年一季度,我国企业在RCEP项下享惠出口货值622.9亿元,可享受进口国关税减让9.3亿元;享惠进口货值182.5亿元,减让税款4.8亿元;在贸易方面,2022年,我国与RCEP其他成员进出口总额为12.95万亿元,同比增长7.5%,占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的30.8%;今年1月~4月,我国与RCEP其他成员进出口总额为4.12万亿元,同比增长7.3%,占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30.9%。

商务部国际司负责人还表示,以RCEP对所有签署国全面生效为契机,接下来将继续做好高质量实施RCEP各项工作,引导地方、行业和企业深入对接RCEP机遇,进一步发挥协定在促进产业链供应链合作、推动高质量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出口迎强劲东风

作为重要的大宗消费品,家电一直以来都是中国品牌出海的主力军。对于家电企业来说,在国内市场趋向饱和的情况下,海外市场已经成为重要增长极。从国内制造成品出口,到在海外设立生产基地和配套产业链,家电“出海”的模式多种多样。

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日前披露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中国家电(白色家电)出口市场中,亚洲仍为中国出口规模最大市场,较去年同期增长5.1%。数据还显示,今年一季度,中国机电商会监测的六大家电品类和37种产品中,洗衣机、热水器和净水器、吹风机等创新变革类产品,以及受益于能源需求波动和气改电影响的电磁炉和电锅等产品的出口量在疫情后企稳上升,出口表现优于2019年同期。

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3年1-3月,家用电器累计出口额为1412亿元,同比增长3.2%。其中3月家用电器出口金额为569.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0.3%,增速环比增长31.1%。在此前举行的第133届广交会上,中国家电出口正在回暖,有家电海外业务负责人表示,虽然一季度开始有压力,但从3、4月份开始出口就回暖转好,对今年出口形势表示乐观。

除了国内制造成品出口,不少家电企业选择在海外设立生产基地和配套产业链。资料显示,海尔、TCL、美的、格力、苏泊尔等家电企业已陆续在越南办厂。而在印尼、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家,也有着中国家电企业的身影。

家电网主编李韬认为,东南亚向来是家电重要增量市场,一是东南亚市场人口基数大,二是城镇化水平偏低,家电新增需求潜力巨大。随着RCEP的全面实施,我国与东盟国家的贸易更加便利,中国家电企业将迎来更多的机遇。据中国机电商会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前11个月,中国家电产品累计对东盟10国出口112.5亿美元,逆势同比增长15.7%。

也有行业人士认为,RCEP的全面生效虽然会带来局部的竞争性,但从整体来看,RCEP带来的机遇仍然大于挑战,尤其是对于已经有了相对完善布局、优势供应链、优势竞争力的中国家电企业而言,可与预见,中国家电行业将迎来新一轮海外增长动能。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