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脚刚和小米签订合作,后脚松下就将空调产线搬离中国。近日,日本媒体报道称,松下控股公司将在 2024 年前,将中高端家用空调的生产线从中国移回日本。这一过程将斥资100亿日元。
根据小米和松下的合作内容,小米空调的部分产品将来可能会交给松下代工。此次松下搬离产线,是否会间接影响到小米空调的生产和供应呢?
【资料图】
无奈撤离
据《日本经济新闻》消息,在日本国内销售的松下空调,除了最顶级型号外,约 9 成是在松下广州工厂生产。但从 2023 年起,松下的高端空调将悉数在日本本土生产。2024 年开始,松下的中端空调也将改为在日本滋贺县的草津工厂等地生产。松下计划在2024财年(明年3月开始)中将日本国内生产的份额比例从10%提升到40%,重新成为主力基地。
根据日媒的观点,松下是为了顺应贸易摩擦带来的供应链不确定性,也希望推动本地生产本地销售的进程,以提升生产与运营效率。
据悉,松下为更改产地的投资约 100 亿日元(约 5.04 亿元)。松下将采用零部件通用化、机器人生产等方法降低成本。松下表示,回归日本本土生产后,从下订至交付的等待周期将缩短为目前的十分之一。松下预测,回归日本本土生产可带来每年约 40 亿日元(约 2.02 亿元)的额外效益。
实际上,松下空调撤离生产线也是无奈之举。作为老牌日系家电,松下空调在中国市场已经陷入尴尬的地位。奥维云网数据显示,2022年1-7月其线下销售额份额仅为0.27%,同比下滑0.25%。在线上市场表现略好,但市场份额也仅有0.57%。松下空调也是其除了彩电品类之外,市场竞争力最弱的家电品类。奥维云网数据显示,以销售额计算,2022年松下在冰箱、洗衣机、干衣机的线下份额分别为3.67%、9.76%、11.11%,表现不俗。
在这种形势下,松下空调的撤离已经是或早或晚的事情。6月初,松下控股就在在中国加快了出售冷藏和空调设备业务的步伐,把设在辽宁大连的一家面向企业进行生产的旗下企业出售给了资本合作伙伴、当地大型冷藏设备企业大连冰山集团。
行业人士认为,在价格、渠道上和格力、美的、海尔这样的本土巨头竞争,松下可以说毫无胜算。由于松下的成本控制能力相比国产空调存在差距,投入在中国市场的人力、物力、资金与规模也有所欠缺,无力支撑其在中国市场打价格战。而在技术上,无论是自清洁、除菌、新风还是智能化、场景联动等方面,国内头部品牌也同样是主导者、引领者,松下空调过去的优势也不再明显。撤离或许是松下空调的唯一出路。
目前松下在中国市场能有销量的大部分是标准机,国内的供应链体系也只能使其标准机生产相对日本生产有成本优势。至于高级机,从成本到用料,纯粹论性能,松下空调超过了国内一线的格力和美的高端机,但高级机国内供应链不成熟,算总账的话不一定比在日本本土生产有优势。所以松下转移产能回去也是利益考量。
小米“错付”了吗?
在松下决定撤离产线之前,也就是6月13日,小米集团大家电空调部正式与松下空调器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空调产品的研发、生产、制造等建立资源共享,形成多层次、多领域的战略合作关系。
关于此次的合作内容,小米方面提到,松下制造的产品一直以来就是高品质的代名词,获得全球消费者的信赖。在“小米设计+松下制造”的模式下,让中国的科技家电和日本的高品质制造实现优势互补,使市场更好地享受到双方强强联合带来的产品和服务,带给用户更健康美好的生活体验。
这也就意味着,小米的部分空调产品或许会交由松下进行代工生产。但是松下产线移回日本后,小米空调的生产也会在日本进行吗?由此产生的海关费用等成本又由谁来承担?
对此,松下似乎也有所准备。虽然松下自己的中高端空调生产线会移回日本,但是松下在广州的工厂并不会关闭,而是利用闲置产能提升面向中国市场的空调产量。也就是说,松下代工的小米空调产品极有可能会由松下在广州的空调工厂进行生产和组装。
不过,松下中高端空调产线回移却释放了另外一个不好的信号:松下所掌握的空调高端技术,例如压缩机方面的ENECHARGE蓄热技术,或许会关闭分享的窗口。
对于小米空调在内的空调企业而言,压缩机对外依赖度较高,其中以日系压缩机为多,因为其性能更好,有更高的专利技术壁垒,固定资产投入成本低得多,也有产品体验层面的优势。比如松下压缩机一直以平稳运行、制冷迅速等特点而闻名,其无极正弦波变频技术与蓄热技术,都是行业一流,产量多年连续占据世界第一的位置。
而这样的高端技术,也将随着松下的撤离,减少了对中国空调企业分享的窗口。有业内人士指出,这是松下在高端压缩机产业链层面与中国进行脱钩,意图通过压缩机技术的先进对中国空调企业进行牵制。要知道,根据小米与松下的合作内容来看,小米要借助的是松下成熟稳定的制造体系和松下的测试标准,双方似乎并未在压缩机技术方面进行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