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网 记者 汪青 日前,“微信刷掌支付接入北京大兴机场线”的话题一度冲上热搜。记者注意到,对于这类生物识别支付方式,目前外界的接受度有所不同。那么,这种只要伸伸手就能买单的支付方式,其安全性到底如何?未来发展前景究竟又有多大呢?

“真好!手机没电也不耽误买买买”“伸手就能完成支付,看来真要剁手了!”“手机支付也挺方便,刷掌大可不必”“安全性到底怎么样?会不会更容易隐私泄露?”……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社交平台上,网友们对于刷掌支付态度不一。不过,作为一种新型支付方式,外界最关注的便是其安全性。

对此,宝付高级金融产品总监刘忠璞5月24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刷掌支付这类手脉识别支付方式,是指通过人体手掌静脉血管分布图作为生物特征识别,这个生物特征具有唯一性且不会像指纹一样外显且容易复制,因此,从技术的角度上来讲安全性比较高。

据悉,目前生物识别支付方式除了手脉识别,还有人脸识别、指纹识别和虹膜识别。其中,人脸识别一定程度上易被伪造且对外部条件要求很高;虹膜识别对角度、光线要求比较高;指纹识别有被伪造的风险。而手脉识别范围广、复制难度大,无接触就能完成,有一定的技术优势。

那么,刷掌支付这类新支付方式未来发展前景又有多大,能否实现大范围推广?

“本质上,刷掌支付跟刷脸支付没有任何区别,它都是利用生物识别技术完去完成移动支付。”博通咨询金融业资深分析师王蓬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从当前的发展来看,其并不具备大范围推广的价值,因而不会像移动支付二维码扫码这类得到迅速普及。

在王蓬博看来,导致刷掌支付很难大范围推广主要有以下多方面因素。

首先,移动支付黄金发展期已经过去,在用户习惯已经固化的当下,新型支付方式很难推广,比如前些年刷脸支付最终也没有掀起大“水花”。

其次,刷掌支付并没有改变移动支付结构,反而在便利性上比扫码支付还要差一些,特别是等待审核的流程。并且,刷掌支付使用人群和覆盖场景还是不够充分。

王蓬博还指出,如果想要大范围普及,还需要对支付系统进行改造,这种大范围的改造工程和现在的整体经济情况可能相悖,因而腾讯此次推出刷掌支付更多可能只是一种尝试。

刘忠璞亦认为,手脉识别在未来市场推广仍然还存在一定难度。一方面是市场教育过程比较漫长,之前人脸识别推广的效果并没有达到预期;另外一方面手脉识别需要专门的设备,商户需要负担额外的成本,商户积极性不足。

值得一提的是,当前即便是普通C端用户,对于个人隐私也更加重视。以乘地铁为例,刷掌支付与刷卡支付相比,前者需要用户进行更多的准备工作,如注册、开通等,且需要用户在手掌上注册掌纹信息,使用起来可能便利性不够,并且对于用户隐私保护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和挑战。

“新支付方式推出被外界质疑很正常,因为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应用场景证明该项技术的可行性。”刘忠璞建议,推广还是要找准细分场景,先在小范围内获得客户认可,再推广到更多领域。比如,可以先尝试在安全认证、用户唯一性识别、用户隐私授权等场景先行使用,培养用户的使用习惯,在此基础上扩大手脉识别技术的应用范围。新兴技术最难的是商业化的过程,不妨给新技术一点时间让市场来说话。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