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连你也不能帮我摆脱那个男人,可能我就只能真的把他捅死了。”这次委托波洛办事的是一名女演员,波洛必须设法说服她那脾气古怪的丈夫同意和她离婚。然而出人意料的是,这位据说脾气十分暴躁的男爵竟然痛痛快快地答应了波洛开出的条件。然而就在工作圆满完成、皆大欢喜时,男爵竟真的被人捅死在了家里……
2023年春节,一家子团聚在一起看春晚时,我百无聊赖地躺在沙发上读完了这本。我已经至少十年没看过春晚了,今年依旧是连第一个语言节目都没挺过去。
(相关资料图)
《人性记录》发表于1933年,在这本书里,阿加莎续写了波洛和黑斯廷斯的故事。波洛上一次出场是去年的《悬崖山庄奇案》,在当时的笔记中,我把那本和这本《人性记录》放在一起比较过。我认为这两本书可以称为是姊妹篇,除了故事结构、创作技法的相似之外,这两本书对阿加莎的创作来说还是重要的分水岭。从《四魔头》到《斯塔福特疑案》,阿加莎写的书基本都是庸作、烂作,这期间她写的长篇故事里就只有一本《寓所谜案》能看。
而且,这一时期的阿加莎仿佛特别没有计划。最经典的波洛系列在出版了《蓝色列车之谜》之后就被束之高阁了,可能她实在是不想再想起人生最黑暗的时候出版的《四魔头》和出版得最艰难的《蓝色列车之谜》,这两本偏偏都是波洛当主人公。她尝试了原创新角色,尝试了延续老系列,还尝试了写一本完全独立的新作品,这给我的感觉是她在经历了人生最大的变故之后,在创作方面变得特别迷茫,不知道自己想写什么,也不知道什么题材受欢迎。
而1932年的《悬崖山庄奇案》,不仅是大侦探波洛的王者归来,还标志着阿加莎彻底找回了状态。从此阿加莎彻底跟过去沉沦的自己说再见了,《悬崖山庄奇案》这是阿加莎创作高峰前的最后一场暴风雨,接下来从1933年到1943年的这十年里,推理女王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佳作如井喷一般发展,《东方快车谋杀案》、《三幕悲剧》、《ABC谋杀案》、《底牌》、《尼罗河上的惨案》、《阳光下的罪恶》、《五只小猪》、《桑苏西来客》、《无人生还》……而《人性记录》就是这场佳作井喷中的前哨战。
在这本书里,阿加莎展现了雄厚的写作技巧。先前提到过,《人性记录》有黑斯廷斯出场,这个故事和《高尔夫球场命案》、《悬崖山庄奇案》一样,采用了比较轻松、诙谐的氛围,但谜题的布置却有着显著的差异。阿加莎在这本书里的创作思路是主打一个“情报战”,用现在比较时髦的一种比喻来说,就是这个故事总共有五层,阿加莎是把自己的身段给放到二层,鼓励着站在一层的读者往上走,读者每往上走一层,阿加莎也往上退一层。即便有的读者经验比较丰富,一步就迈上了第二层,阿加莎依旧有后撤步的余地,就跟步伐矫健的拳击手一样,一边吸引着读者的进攻,一边不时地做出一些挑衅的动作。
带入到实际阅读的体验来说,就是阿加莎总能保证“自己”即叙述者比读者更快一步、更高一层。说得再通俗一点,就是当读者萌生“啊,我知道了,问题出在XXX这里”这种念头时,阿加莎总能保证自己还有余裕来告诉读者事情没有他们想的那么简单。这个故事里头至少有三次,阿加莎作为作者预判到了读者的思考方式。她准备好了相应的线索来让读者得出初步的结论,但这些初步的结论只不过是这场马拉松中途的休息点而已。同时,阿加莎对于此案的关键疑点又十分慷慨,真正触及到问题核心的关键她借着波洛的口说出来了(也就是那五个问题),如果读者尝试去理解波洛的思路,去从这五个问题入手,其实很容易就能直接一步登天、猜到那天晚上的真相,但是如果忽略了这几个问题,就很容易在不同的误导项之间疲于奔命。
在这本书里头,我觉得阿加莎真正是做到了“她想让读者注意的东西,读者都会注意,她不想让读者注意的东西,读者会记住,但是一时半会儿确实是看不出来这个东西有什么重要的”。阿加莎大多数小说还是依靠这种和读者进行心理博弈来出众,这种博弈在之后的故事里还会屡见不鲜,而且尤其以波洛主角的故事为多,这也正合乎他心证推理的人物形象。
可以说,这本书是一座精巧的机关房,第一次来的玩家很可能被杀得落花流水,但是知晓了它的构造以后,却可以轻松地无伤通关。组件这个机关的秘密其实真的不难,但是这座房子造得可是真华丽,阿加莎用相当优秀的包装把这座房子装饰到了极致。
最后吐个槽,其实我不太明白为什么把Lord Edgware Dies翻译成这么个奇葩的名字。这本书并没有挖掘人性,只是在结尾附上了一则凶手的自白书,讲了讲凶手为何犯罪,以及现在要被执行死刑了、有何感想。这也能上升到人性的高度吗?我觉得就老老实实地按照英文原标题翻译成“男爵之死”是最合理的。
《人性记录》我给8/10分,高于《斯泰尔斯庄园奇案》,但还是低于9分的门槛《高尔夫球场命案》。这本书是阿加莎流水线的上等作,除非读者特别讨厌阿加莎的小说,不然我就可以说是非常推荐这本。但是读推理读得多的读者可能确实是很容易猜到真相,就可能有点索然无味。
下一本看《控方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