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8月6日消息(总台中国之声记者江晓晨 李杨)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暴雨过后,通往北京市房山区史家营乡杨林水村的道路出现山体滑坡和严重塌方。8月4日8点,房山区消防救援支队14人组成的救援队挺进史家营乡方向转移救助重症患者。消防员们从房山贾峪口桥开始徒步行进,19点10分,到达史家营乡政府,由于夜间下山难度大、风险高,救援队经与乡政府沟通决定次日清晨开展转移,并于次日调派增援力量。

5日清晨,救援队开始转移重症患者。同时,房山区消防救援支队第一批增援力量16人出发增援。总台中国之声记者随队出发,记录了增援力量挺进杨林水村的过程。

8月5日清晨6点30分,北京市房山区消防救援支队河北镇消防救援站,16名消防员整装出发。


(资料图)

消防救援队整队准备徒步

7点50分,乘车抵达贾峪口桥,前方道路被洪水冲垮,消防员们下车整队开始徒步。现场有不少扛着背包三五成群向外走的村民。

记者:里面什么情况?

村民:基本上快恢复交通了,快了。

记者:走出来的路好走吗?

村民:现在正抢修呢,还行吧,还能步行。

记者:行,你们注意安全。

徒步行进过程中,有开铲车的师傅主动提出要用铲斗载消防员们一程,车开出去约3公里,前方塌方和碎石情况明显更为严重,队伍下车重新整队继续徒步前进。翻山、涉水,上下陡坡,体力消耗很快。

房山区消防救援支队河北镇消防救援站指导员王一成告诉记者,4日他就进来过一回,当天很多路都是断的。王一成说:“一进来很多地方都已经通车了,前期是省了很多力,但是到杨林水村,尤其是到(杨林水村)5队这个位置确实还是比较困难的,整体都是河套的巨石以及房屋碎渣堆积,没有平坦路。”

转移村民

沿途记者看到,仍然有多处道路中断,大型机械车辆正在进行抢修。接下来的路况也让队伍的行进速度慢了下来,队员们相互提示注意脚下、靠边行走。看到有消防救援队来了,家住杨林水村4队的马先生主动提出要当救援队伍的向导。

记者:5队是最远的是吧?

马先生:对。

记者:距离村委会有多远?

马先生:应该8公里左右。

在马先生的指引下,消防救援队伍走过倾斜的崖壁,蹚过水流湍急的河沟,终于抵达了目的地杨林水村5队,此时已经是下午2点半。史家营乡党委书记杨兆军告诉记者,从杨林水村口往里走,所有道路全部冲毁,这几天他们一直在想办法转移人员。他说:“房屋粗略统计,大概有七八十间,它是5个生产队,5队是最高的一个地方,这个村最大的特点就是年龄大的、有基础病的人多,所以转移起来特别不方便。没有路了,没办法走。5队现在一共是27个人,剩下的那些人走路没什么问题,但是有9个需要担架才能转运,村里面也是在动员,包括村民自发地组织那些年轻的、身强力壮的、体力好的转移那些年龄大,但是能走路、靠搀着背着可以转移的人,实际上我们这几天只要条件允许,都在陆陆续续往外转移。”

自制担架转移村民

灾情发生后,63岁的村民马良勇一直在忙着安置村民并帮忙转运,4日这天,部分村民要下撤到安置点,马良勇为了能把行动不便的老人带下去,用藤椅做了一个简易担架,成功转运了四位老人。

马良勇:一个个的把这几个老人都抬下来了,倒着手抬下来的,能挪动的让他走两步,少抬一步是一步,四五天了,人已经都透支了。我们几个抬了4位,基本上全是4日撤下来的。

记者:咱们这个村里老人多是吧?

马良勇:据大队登记的是300多人,最年轻的也五十几岁。

消防救援队整队准备徒步

考虑转运途中的风险,也为了能一次性转移完成,5日下午2点,第二批增援人员出发,森林消防局机动支队102人和房山区消防救援支队8人带着十几个担架增援。

6日凌晨1点左右,救援队成功将12名重症患者转移至贾峪口村集结点后与家属交接。此次救援共历时44小时,救援人员徒步往返行程超过70公里。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