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知名作家叶檀自曝患上了乳腺癌的视频冲上了热搜。

点开视频,只见她穿着休闲的便装,神色憔悴,一顶白色的帽子包裹住贴着头皮的短发,一副久病初愈的模样。


(资料图片)

图源微博@叶檀

印象中的叶檀老师,是一位衣着讲究、举止得体的精致女性,可如今的模样,变了个人似的。

恐怕,很多人在看到她出镜时,心里也咯噔了一下:她究竟遭遇了什么“打击”?

叶檀以一种平静的语气告诉大家,她得了乳腺癌,一种很重的病。

为此,她不得不停止拍视频,“消失”9个月。期间她出现在镜头面前的视频,是以前的“存货”。

“我进入了一条黑暗隧道,严重到我无法工作。”

图源微博@叶檀

接受治疗的这九个月,无疑是她生命里的至暗时刻,那是一种很特别的体验:

“当一个巨大的痛苦来临的时候,你这个时候不是感受,而是感受消失,你既不惊奇,也不高兴,也不害怕。”

叶檀,是著名财经评论家,每天被工作充满的状态一直延续到患病前,住院的前一天她还在直播,直播结束,她坐在凳子上没办法站立,身上开始一阵阵针刺痛。

那天晚上,她被送进医院,在医院做完一系列检查,被医生告知:乳腺恶性肿瘤,左乳浸润性癌,骨转移。

听完,叶檀有点慌,好像又不意外。

6年前,被查出乳腺结节,她没当回事,一头扎在了工作上。

如今,她不得不停下来,关注自己的身体和疾病。

患癌这件事,叶檀选择在网上“公开”自己的病情,“暴露”自己的隐秘,让很多网友心疼之余也有感动。

毕竟,在很多人的认知里,乳腺癌不能随随便便拿出来讨论,这不是等于把自己的隐私暴露出来。

从这个角度看,叶檀老师的勇敢,不仅在于战胜癌症,更在于“挑战”世俗的偏见。

哪怕她被病情折磨得非常虚弱,依然以一种浑身散发知性与优雅的姿态,给同样遭受乳腺癌的女性提供能量:

“很多人觉得得这样的病是自己不好造成的:我得了这样的病,我不是一个完整的女人,所以很羞耻,我就不说。”

图源微博@叶檀

她认为,生老病死人是之常情,没有什么好羞耻的。

言下之意,乳腺癌不过是疾病的一种,不必施加多余的道德压力。

这番非常“前卫“的知心话,瞬间戳中很多人最柔软的地方。

叶檀微博的留言区,变成一个充满温暖和友爱的小社群。

图源微博@叶檀

歪打正着,叶檀“创造”了一种自我疗愈的方式:在其他人“面前“说出自己的病情,就是在做一次心理建设。

“看吧,得了乳腺癌,我还是一个正常人,可以过正常人的生活。”

至于什么是正常,不需要别人定义。

叶檀在视频中提到,苏珊·桑塔格也曾得过乳腺癌,这才有了经典之作《疾病的隐喻》。

20世纪70年代中期,桑塔格被诊断患有乳腺癌,做了乳房切除手术。

讽刺的是,疾病所带来的痛苦,远远小于“自我反思”所带来的痛苦:“我到底做错了什么,才会患乳腺癌?”

类似的反省叠加在一起,就构成牢不可破的审判:“我患乳腺癌,我有罪。”

这种自我审视,顺其自然幻化为旁观者的指指点点。

桑塔格的自责,并不是一种个别现象。

在肿瘤医院治疗期间,她遇见了很多“反思怪”病友。他们和自己一样“天赋异禀”,“擅长”把身体疾病,转变成精神疾病。

而他们所面对的,将她们视作“另类”的目光,仿佛一只无形的手,操控着疾病背后的隐喻,遮蔽着真相。

用桑塔格的话说,这就是“灵魂病”。而她写下的文字,是为了平息那些带刺的想象。

乳腺外科医生王一澎对此深有体会,由于工作的原因,他看见了乳腺癌对病人的双重摧残:患者战胜了疾病,却没能战胜“疾病的隐喻”。他们身体健康了,可心理却出了问题。

切除乳房后,如影随形的自卑感,剥夺了年轻女性的生命力。

多少伴侣来看病时携手而来,一场手术后,便无情地分道扬镳。

似乎,患乳腺癌只是前奏,战胜癌症后,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叶檀的视频之所以能火上热搜,无非说明了一件事:

原来,公开自己患乳腺癌的事实,其实是患者的“权利”。

她们并不需要遮遮掩掩,讳莫如深,也不需要别人的同情,偷偷摸摸地议论。

相反,她们需要的,是坦诚地讨论自己的疾病,积极地接受治疗,而不是在绝望中消耗掉对生活的期待。

广东省人民医院的乳腺科主任医师廖宁说,“和乳腺癌的复杂程度呈反比的,是整个社会对乳腺癌的关注度。”

巨大的关注度并不是一件好事,它代表着一种别样的目光,一种猥琐的窥探。

这导致了一个灾难性的后果:面对防不胜防的偏见,很多女性根本不敢去医院看病,从而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期。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很多女性为了“快刀斩乱麻”,不敢和医生讨论乳房的去留问题,壮士断腕般决定切除乳房。

如果你问她们,“保乳还是生存”,她们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

一方面,乳腺癌已成为全球第一大癌症。在我国,每年新发乳腺癌病例约为42万,发病高峰在45-55岁。

图源微博@人民日报

另一方面,我们对它的认识依然非常“浅薄”。

关于乳腺癌的一切,好像身处隐秘的角落,一般人不仅不去“探索”,还不敢跟别人“取经”。

无知永远是恐惧的根源。

廖宁医生经常被问的一个问题是,患上乳腺癌后,还能再活几年?

似乎,乳腺癌是一种不治之症,除了接受“死亡通知书”,别无他法。

廖宁医生曾接诊过一位乳腺癌四期的病人,对方一副心如死灰的模样,仿佛认定治疗并没有什么用。

但其实,她这种亚型不必过于恐惧,以后会有新药可以对症下药。

她所要做的,是鼓励自己,好好活着,等待新药的研发。

与其生活在恐惧中,不如重新看待疾病所带来的影响,以一种全新的心态,感知世间的美好。

当我们谈到如何战胜乳腺癌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我们不是在讨论关于女性的隐私,我们也不是在讨论它会使女性变得不完整,我们就真的只是在讨论一种使女性变得痛苦的疾病而已。

乳腺癌没有那么多深层的涵义,因为过多的“解读”所造成的误读,是另一种思想上的癌。

就这点而言,叶檀和桑塔格相互印证,遥相呼应。

桑塔格在《疾病的隐喻》中写道:“使疾病远离这些意义、这些隐喻,似乎尤其能给人带来解放,甚至带来抚慰。”

叶檀在视频里同样讲道:

“癌症本来就是在别人眼里比较避讳比较羞耻,尤其是跟激素相关的又是隐私的隐私。

所以我希望咱们男性女性们,把这一块的羞耻感全部剥离掉,疾病就是疾病,它就是一种不幸,不要过度地自责,也绝对不要陷入羞耻感里面,谁让你觉得羞耻,他才应该感到羞耻。”

图源微博@叶檀

为了以另一种方式与桑塔格“对话”,她做了一个非常具有象征意义的动作。

“所以我想把这个剥离掉,大家看看。”

她脱掉了那顶白色帽子,露出一头短发,用灿烂的笑容无声地表达:疾病应该带来爱。

图源微博@叶檀

这个举动,再次感染了无数人。

回应爱的,也应该是爱。

无数善意的评论,又回馈到叶檀自身,一如她鼓励饱受乳腺癌折磨的女性,没想到收益最深的,还是自己。

图源微博@叶檀

如一位网友所说,“疾病不是羞耻,是人生的经历和磨难,我们应该勇敢面对,科学应对,信心满满战胜病魔。”

图源微博@叶檀

乳腺癌患者的脆弱,不仅仅是身体上的脆弱,更有心灵上的脆弱。

这也意味着,光治疗身体远远不够,还应该做心理康复治疗。

乳腺癌患者的情绪问题之大,不亚于疾病本身。矛盾的是,患者并不敢承认自己有“心理问题”。

因为这同样是被污名化的一个定义,是强调自己“有罪”的另一个版本,会引来更多讶异的眼光。

但其实,“心理问题”也只是一种病,与羞耻感无关。

康复科主任唐丽丽接待乳腺癌患者的方式很特别。

有病人因为焦虑前来就诊,她就静静地倾听对方确诊的来龙去脉,然后由衷地夸一句:

“真好,是你救了你自己,对不对?”

是啊,乳腺癌患者最需要的,其实是理解和认同。

唐丽丽这简简单单的几个字,抵得上千言万语,轻易就“解开”了患者的自我封锁:

“患乳腺癌又怎样?我依旧可以爱自己,爱家人,爱陌生人。”

爱是世间万物的解药,“激活”乳腺癌患者对人,对世界的爱,便是提高她们对活着的期待感。

等于告诉她们:你只是病了,但你依然很重要。

作者 | 月下。

主播 | 云湾,暖心宝哥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