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炉犹暖麝煤残,惜香更把宝钗翻;

重闻处,余薰在,这一番气味胜从前……

这首《翻香令》,是苏轼第一任妻子王弗死后,苏轼怀念其所作。词中描写了苏轼在妻子灵柩前焚香之景,表面写惜香之情,背后却透出对亡妻悠远而深沉的思念。


【资料图】

枫髓香源于宋代香方 有900多年历史

“苏轼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继陶渊明和白居易之后最具典型性的文人性格的代表,更是中国文化史上罕见的全才,在香文化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概而言之,苏轼不仅用香品香,还制香和香,可说是香界少有的通才。”

5月25日,在福建省香魁工艺有限公司董事长、省天然香文化协会会长陈剑锋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一个香气氤氲的园区探访。陈剑锋告诉记者,像苏先生这样爱香的,在宋代并非个案。我们熟悉的黄庭坚、陆游、范成大都是和香的好手。

“我们的枫髓香香方就是源自宋代陈氏香谱,至今有900多年历史了。”陈剑锋说,枫髓香制作,传到他这里,已经是第八代,早期的枫髓香都是带竹签香的拜拜香,经过他们陈氏家族多年的摸索和不断的改良,现在枫髓香成为一款高端用香。

打碎后的原材料

他们的香采用枫髓、沉香、檀香、乳香、龙脑、降真香、楠木皮粘粉等手工制作而成。香气劲烈而清远,时而有檀香的清扬,时而有沉香的婉约,时而有乳香的甘甜,时而有龙脑的冰沁,甚至焚香人的心情不同,所感受到的香味也不同。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把花道、香道、茶道并称为三雅道,花道养心、香道静心、茶道协和……”前不久,央视《非遗里的中国》中,故宫学院院长单齐翔对香文化进行了解读,其中就选了枫髓香表演。

制作工艺遇难 上百次尝试“复刻”出弥久香气

陈剑锋说,他的外祖父家在榜头镇度顶村,世代从事枫髓香的制作。小时候,他常看着外祖父和舅舅制香。因爷爷也从事制香行业,放寒暑假的他便成为“临时工人”。长久下来,他对制香的技艺深谙于心。

可是随着老一辈逝去,枫髓香的技艺濒临失传。这时出外谋生的陈剑锋回到家乡,想复刻失传的枫髓香。

最难得的是配方,香味要原汁原味。他花费重金买香料,研究配比和制作方法,4年间试验了上百回。一次又一次的尝试,却因最重要的原料“枫香脂”无法达到要求而宣告失败。

2014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从一个倒闭的枫髓香作坊寻到30多公斤野生的本地“枫香脂”,枫髓香才得以复刻成功。

晾干

制香需要的是粉,而粉一定要有粘性,才能制出一根根细细的香,有人用蜂蜜,可是容易招来蚂蚁;有人用糯米和面粉,可是干后很容易变硬,香无法分开。柏木粉、楠木粉,陈剑锋按照古书上香方的记载,一遍遍试验,最终选择了榆木粉。榆木粉粘性好,无毒,还有淡淡的木味(秋天的最好,冬夏次之,春最差)。

香版图不断扩大 莆田仙游香文化年产值60亿元

原料有了,配料也有了,可是,看似细小的枫髓香,还要经历繁琐的9个步骤和3个多月的时光,才能燃起独一无二的香气。

今年开始,陈剑锋不断“扩充版图”。他正和国内权威香材研究机构合作,准备从种植源头上把控品质,试水延长与香结合的酒、珠宝、香器等产业链。

此外,陈剑锋还着力推进中国香博园的建设。这个园区设置免费供群众参观的香文化博物馆、香文化研学空间、产业服务培训中心等。

在陈剑锋等人的带动下,目前仙游从事原材料种植、香料交易、香制品加工、销售等香文化产业的企业800多家,从业人员2万人左右,年产值60亿元。

编辑:肖肖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