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军教授:辨证论治,从中医视角看脂肪性肝病的诊疗

编者按:随着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改变以及肥胖流行和过度饮酒,我国慢性肝病的病因谱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酒精性脂肪肝以及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正成为我国越来越常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但该病起病隐匿易被忽视,临床还缺乏特效干预药物。

近年来,中医药在治疗脂肪性肝病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2023中华中医药学会肝胆病分会第二十四次全国中医肝胆病学术会议”召开期间,《国际肝病》特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副院长、中华中医药学会肝胆病分会主任委员徐春军教授进行专访,就脂肪肝的中医研究及经验治疗进行深入解析,内容整理如下。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此外,本次会议上,我们还邀请到杨震教授、王灵台教授、赵文霞教授和刘华宝教授进行主题专访,敬请关注。

《国际肝病》

从中医角度,我们如何理解酒精性肝病的发病机制?如何对酒精性脂肪肝进行治疗?

徐春军教授:酒精性肝病多为过量摄入酒精引发的中毒性肝损伤。

从中医角度来看,引起酒精性肝病发病的机制主要有两点。第一,酒精摄入过多:酒为湿热毒邪,酒精摄入过多,大热有毒,湿热蕴积而发为酒伤,酒精所造成的肝损伤有阈值效应,达到一定饮酒量或饮酒年限,就会大大增加肝损害风险;第二,个体化差异:有些患者对酒精代谢能力较差,“酒量小”,尤其是体质虚弱、脾虚失运的人,即使少量饮酒也可能罹患酒伤。疾病的发生发展受多种因素影响,无论是先天遗传条件还是后天环境因素作用,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导致体内酒精代谢异常,进而损伤酒精最大的代谢工厂——肝脏的功能。

酒精性肝病重在预防,即少饮酒或者不饮酒;饮酒的话要注意减少吸收,促进排泄。酒精性肝病的治疗首先要祛除病因,最好戒酒。

中医学主张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针对不同分期和不同阶段的临床特点采用相应的治疗原则进行动态治疗。例如酒精性肝病进展到晚期,即酒精性肝硬化阶段,若仍纵酒不止,或失治、误治,在肝郁脾虚或湿热蕴结的基础上将进一步加重,正气渐耗,久则肝、脾、肾三脏皆伤,三焦气化不利,湿聚水生,聚于胁腹,导致腹水,正如《景岳全书·积聚》日:“凡脾肾不足及虚弱失调之人,多有积聚之病。”肝脾病及肾脏,使大膨隆,遂成“酒膨”之证。治疗上应着眼于气血水互结为患,以活血祛瘀、化气行水同时兼顾正虚之法。

《国际肝病》

脂肪肝并非临床上一个独立性的疾病。追本溯源,您是如何理解脂肪肝的?

徐春军教授:脂肪肝是一个比较宏观的概念,除了我们刚才讲到的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还有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现在已改名为“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的病因就复杂很多,主要与饮食结构和不良生活习惯有关,比如高热量饮食、高脂饮食、久坐少动等。

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纳入中医“肝癖”范畴,“肝癖”以肝气失疏、脾失健运、痰浊瘀积于肝、瘀血内结为主要病机,以胁胀或痛、右胁下肿块为主要表现。脂肪肝的治疗需结合肝脏疾病的具体特征有所侧重,比如患者前期因“内湿”,舌苔表现为“白苔”,随着病情进展,湿热加重,舌苔也会变得厚腻,成为“黄苔”。临床治疗总的原则以疏肝健脾、行气化痰、活血化瘀为主。

《国际肝病》

中西医结合治疗脂肪肝是目前的一大趋势,在您看来我们应该如何发挥好中西医结合的优势?

徐春军教授:中医学认为脂肪肝的主要病因病机是饮食不节,过食膏粱厚味,情志不畅或大量饮酒,使湿热内生,或湿聚成痰,引起湿热互结,阻滞经络,使气郁不行,血瘀阻络,水湿停留,从而发生一系列相应的证候。故常见脂肪肝的中医证型多为肝郁脾虚证、痰浊内阻证、湿热蕴结证、痰瘀互结证。

总的来说,去除病因是治疗脂肪肝的最好措施。需要患者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包括平衡膳食、戒烟限酒、体育锻炼、保持良好的心态。如出现脂肪性肝炎,则应及时就医,可在辨证论治使用中药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保肝、降酶、降脂的西药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但治疗过程中也需要警惕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生,“是药三分毒”,尽量选择对肝脏伤害最小的药物(包括西药和中药),既实现较好的治疗效果,又能防止疾病进一步进展。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