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台积电董事长刘德音日前受访时,否认所谓的“硅盾说”,戳破民进党当局长期以来“大内宣”的假象。台湾舆论认为,台积电在地缘政治情势升高的局面下,不得不分散到美欧日等地设厂,当台积电成了“美积电”“欧积电”“日积电”,对台湾来说,理当由“执政者”挑起的“护台”重责还要压在民间企业身上吗?

《纽约时报》在6月间访问刘德音,但8月4日才刊出专访内容。据“看台海”报道,刘德音在受访时直言“中国大陆不会特别因为半导体而展开对台行动,也不会因为半导体改变原本的对台规划。”他表示,“(两岸是否发生冲突)完全取决于中美如何维持双方都想维持的现状”。

台湾“联合新闻网”认为,刘德音说了大实话,无异于推翻过去被台当局推崇且宣传至极的台积电“硅盾”的角色。

所谓的“硅盾”理论最早由澳大利亚记者艾迪森2000年在其著作中提出,他认为台湾在半导体产业上的地位举足轻重,是全世界不可或缺的战略物资。大陆如果以军事行动切断供应链将引发全球干预。因此,他将半导体产业(以台积电为代表)称为是护卫台湾安全的“盾牌”。

台湾“联合新闻网”认为,无论是“硅盾”还是“护台神山”,此一说法的立论本就薄弱,世界各地怎可能坐视此种情况发生,不去事先防范?台海愈紧张,反而激发各地加速启动晶圆制造在地化。例如拜登政府推出扩大美国半导体行业计划的所谓“芯片法案”,于是台积电去年赴亚利桑那州设厂,更成了美国拜登政府及民进党当局,共同“大内宣”的好题材。

此外,台积电在日本熊本投资86亿美元设厂,预定下半年完工2024年量产。德国也争取到台积电,台积董事会日前决议,核准于不超过349993万欧元的额度,投资德国子公司“欧积电(ESMC)” 。台媒认为,当晶圆制造不再集中在台湾地区,也就弱化了所谓的“护台神山”的角色。即使研发中心留在台湾,可是连生产都分散了,人才更可流动,“硅盾”之说也就更加薄弱。

台媒文章指出,后续是台积电及其供应链,要自己去面对设厂后的种种难关,包括当地人力能否跟上、企业文化融合及制造成本高涨的问题。台积电在亚利桑那州厂已经出现进展缓慢的情况,且台积电和美国工人间因文化差异而关系紧张。刘德音先前回应,他已向美国政府提出建议,除了“芯片法案”中520亿美元的补贴之外,美方还需要提供激励措施,用在购买美国制造的芯片上。他强调,“否则该计划很快将碰到瓶颈,台积电目前还想不到解决的办法”。

台媒认为,刘德音的弦外之音明显就是担心,美国厂各种成本垫高之后生产的晶片,未来如果找不到买家怎么办?不只美国厂,他日前也点出台积电赴德的两项最大忧虑: 缺乏供应链聚落、工厂人力 。这些其实都是台积电老早就能预见、但迫于现实不得不走出去的无奈。

台媒文章强调,台积电被迫不能仅从比较利益考量,把制造重心放在台湾这个岛上,即使在台湾地区以外的据点多半不是制造最先进制程的产品,即使台积电多次强调“根留台湾”,但是无论是出走或要担起“护台”责任,对台积来说仍是“不可承受之重”,也显得荒谬。(海峡导报记者 林静娴 整理报道)

#台湾#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