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摄制:赵仕嘉
个人简介:
(资料图片)
邱瑞德,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河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艺德标兵”,全国戏曲领军人才。
燕赵都市报纵览新闻记者 李春炜 杨佳薇 实习生 鲁雅琦/文 赵新宇/图
初印象:清亮圆润、刚柔相济的唱腔,潇洒飘逸、清新俊秀的扮相……在2023全国戏曲(北方片)会演暨梆子声腔优秀剧目展演开幕式晚会上,邱瑞德在压轴节目《继往开来》的表演,赢得阵阵喝彩。舞台下,与记者对话的他,同样带着那份儒雅,不骄不矜,娓娓道来他对河北梆子的热爱。
“这是一场开在‘戏窝子’里的戏曲盛宴”
“能在开幕式晚会上,与三位‘梅花’一起同唱这首《继往开来》,特别荣幸。”5月11日,回忆已经十多天的开幕式晚会,邱瑞德仍是激动不已。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国戏曲千年芬芳……说起这首压轴曲目,邱瑞德不由得又轻轻哼唱起来。“这是一首新创编的河北梆子,曲词意义深远,曲调采用了更贴近当代人审美的唱腔,可以说是现代和传统的结合,令人耳目一新。”邱瑞德说。
在他看来,能同许荷英、刘莉沙、王英会三位“梅花奖”获得者一同演唱,更是一个难得的学习和交流的机会。“虽然每个人只有几句词,但我们都是反复练习、精益求精,力求尽善尽美。”邱瑞德说,在这样的氛围下,他觉得自己也得到了提高。
“全国戏曲(北方片)会演暨梆子声腔优秀剧目展演活动,为广大戏迷带来了一场戏曲盛宴,对于我们戏曲表演者来说,也是受益匪浅。”他说,这次活动中,来自全国各地的戏曲表演艺术家齐聚河北轮番登台,多个戏曲剧种的传统戏、新编剧好戏连台,还有数场专家论坛探讨着戏曲发展,让人置身浓浓的戏曲艺术氛围中。
“我们河北有‘北方戏窝子’之称,这样大规模的会演、展演活动能让来到河北的戏曲友人感受到‘戏窝子’的热情,也能让通过各个平台看到我们这个活动的戏迷们,感受到了我们光辉灿烂的戏曲文化。”刚刚从广州参加“第31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回来的邱瑞德说,前两天在广州时,不少戏曲界朋友在与他交流时,也都提到并称赞正在进行中的这次会演活动。
“很多朋友通过网络平台看到了我们这次活动,都说演出规格高、名家名角多、戏曲氛围好,还说如果有机会也会来河北。”邱瑞德不无自豪地说。
“我是在“戏窝子”里浸染长大的”
说起自己的成长经历,邱瑞德笑称,自己就是在“戏窝子”里浸染长大的“小戏迷”。
30多年前,承德市丰宁满族自治县北围子村。流动到村里演出的戏班子,搭了简陋的舞台,唱腔一起,台下一个十三四岁的少年陷入痴迷。这个少年就是少时的邱瑞德。
“那是1983年,我们村来了一个戏班子,我第一次看到穿着花红柳绿的戏服,涂抹着浓重油彩的演员。”邱瑞德至今清晰记得那一场演的是《算粮登殿》,演员一开腔:薛平贵改扮了小军模样……那婉转的唱腔,一下子就吸引住了邱瑞德。
从那之后,戏曲在邱瑞德心里扎下了根。每当戏班子来村里演戏,邱瑞德都是最忠实的观众。“当时没有电视,戏班子带给村里孩子的就是一片新天地。”邱瑞德回忆,当时走乡串户的戏班子,就像一眼清泉,让戏曲文化的种子逐渐发芽开花,他越来越喜欢那唱腔、那身段、那装束……简单跟着哼唱已经不能满足,他想学唱戏,想成为台上的演员。
然而,从“小戏迷”成长为“戏曲大腕”的过程并不容易。1985年,17岁的邱瑞德带着半口袋面,一桶菜籽油,揣着十元钱走出了小村,开始跟着剧团跑,有演出时,无论是站大兵、还是演配角,他都认真去演,没演出时,他就去打零工……而无论日子多么艰难,练功,都是他雷打不动的习惯。
“都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只有亲历者才知道,这是多少辛苦多少汗。”邱瑞德说,那时有个老乡家的窗台,让他压腿压出一个2厘米深的小坑。“我还曾经回去看过这条小坑。”他不无感慨的说,一步登不了天,戏曲演员的舞台是一块砖一块砖垒起来的。
在这样的努力下,邱瑞德的舞台越垒越高。1989年,已经在剧团挑大梁的邱瑞德,以《断桥》作品参加承德市戏曲汇演,并拿到了优秀奖;1990年,他考入河北省艺术学校,开始了更为系统的戏曲学习;2003年,中国剧协举办“红梅奖”中青年演员大赛,邱瑞德凭河北梆子《南北合》“见娘”唱段拿到了“红梅奖”金奖,这是他获得的第一个全国奖项;2015年,他凭借在新编历史剧《六世班禅》中的精彩表演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
“希望每个看戏的人都能与我同频共振,在看戏的过程中爱上戏”
《六世班禅》《李保国》《南北和》《辕门斩子》《卧虎令》《宝莲灯》《蝴蝶杯》《王宝钏》……一路走来,邱瑞德主演过30多个剧目,扮演过无数个角色,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荣誉,但他始终记得第一次上台的激动:那是扮演一个只有4句词的花脸包公,他在后台反复背了一遍又一遍;他更忘不了那个初识戏曲的自己:怀揣着对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痴迷,怎样一步步坚持走到今天……
这些“记得”,让邱瑞德对“舞台”始终怀着敬畏之心。无论是在国家大剧院这样的“大舞台”,还是在田间地头的“土戏台”,只要上台,他就会全心身投入到戏里、角色里。
去年夏天,邱瑞德下乡巡演《李保国》,因为天热,汗水把妆弄花了,虽然画一次妆要一个多小时,但他又洗了重新画一遍。“我要把最好的表演状态拿出来,一点也马虎不得。”他说,无论舞台是哪,他都希望每个看戏的人与他同频共振,就像当年的他一样,在看戏的过程中爱上戏。
对“舞台”认真,对“角色”更是精益求精。每次拿到剧本,分配了角色,邱瑞德都会先写人物小传,把人物的性格特点、内在气质写下来,然后反复琢磨、细细揣摩角色的性格特点、内在气质是什么,如何与角色相融一体;每一场演出,他都会边演边琢磨,这一个动作,这一段念白,是最好的了吗?还能不能更贴近生活,能不能让观众听着耳朵更舒服……“戏曲演员心里要揣着戏,揣着观众,只要化好妆的那一刻,你就不是你了。”他如是说。
闲暇之余,邱瑞德还特别喜欢参与戏迷票友的活动。“戏曲艺术之所以千百年来深入人心,正是由于观众在欣赏演出时,产生了强烈的参与热情。”他笑称,自己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在他看来,戏迷票友的业余演出既是戏曲传播的重要方式,又是培养新一代戏曲观众的极佳途径,他希望通过参与戏迷票友活动,更能激发他们的兴趣。“而且,对我个人而言,也能拉出个人的小天地,从更加广泛的生活空间接受滋养。”
“千百年来,戏曲赓续历史文脉,传承民族精神,反映现实生活,寄寓乡愁乡情,深受人民喜爱,‘姥姥门前唱大戏’是一代又一代人的童年记忆。”邱瑞德说,艺术的生命力更来自创作、创新以及人才。他期待着,做为“北方戏窝子”的河北,未来能创造出更多的优秀作品,涌现出更多的优秀演员,让更多人发自内心爱上博大精深的戏曲文化,让看戏、听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