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同学都开通了手表支付功能,可以在春游时扫一扫买饮料,我也要!”这个学期,朵朵(化名)成为五年级的小学生,在零花钱方面有了新的想法。母亲一直拒绝给朵朵开通手表支付功能的原因很简单:担心电子支付会弱化朵朵对钱的概念。(《新京报》11月23日)

在物质越来越丰富的时代,孩子们手头的零花钱也“水涨船高”,不少孩子甚至还会拥有一笔数额不菲的“巨款”。身处市场经济发达的环境里,孩子们与钱打交道是无法避免的,但如果缺乏引导,极易养成大手大脚花钱的不良习惯,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因此,如何让孩子学会合理消费,不胡乱花钱,成了父母们普遍关心的问题。

随着电子支付的发展,这个“老问题”又冒出了“新花样”——家长发现,当下学生使用的智能手表、学习机等电子产品中,不少都有内置支付软件。电子产品内置支付软件是否存在诱导孩子消费的情况?是否有侵犯未成年人权益的可能?电子支付会不会让孩子失去管钱能力?这些问题引发了家长们的普遍担忧。

笔者认为,对于这一现象,先别急着“妖魔化”,需一分为二理性看待。一方面,这是商家顺应社会需求之举:有不少父母觉得让孩子自主支配一定数额的金钱,不仅方便而且有助于从小培养孩子与金钱打交道的能力。

另一方面,对于缺乏理性金钱观念和自控能力的孩子,一旦得到这样的“便利”,恐怕很难经得起“诱惑”。报道中的一个事例就很能说明问题:一个7岁多的小姑娘觉得扫二维码就可以获得零食实在太有趣,一拿到家长的“拨款”后就带着小伙伴们“席卷”小卖部,给每个人“扫”了一份零食。

其实,支付方式的与时俱进只是一种外在的变化,关键还是要解决“人”的问题。简而言之,儿童产品的支付功能确实方便了孩子,但缺乏现金支付经历的小孩,没有在支付和找零中锻炼理性消费和量入为出的能力,确实容易“失控”,培养孩子金钱管理能力的财商教育必须跟上。

财商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金钱观、价值观与人生观。比如,对于压岁钱的处理,不少家长都不是简单地“一收了之”,而是让孩子通过存银行等方式自行保管,并根据自己的“财政情况”进行理财,在消费时学会量入为出。同样道理,面对电子支付这个新生事物,家长也可以尝试定期给孩子转入一笔固定金额的零花钱,让孩子学会做支付计划,控制不合理的欲望,提高财务规划的能力。同时,家长还可以适时引导孩子阅读相关的理财书籍,逐渐培养其与金钱打交道的能力。

当然,家长引导孩子正确使用电子支付固然是治本之策,但也不能忽视外在监管的必要性。对于电子支付功能带来的“失控”隐患,不能仅仅依靠孩子的“自觉性”来应对,必要的监管与规范同样不可或缺。

事实上,这样的担忧并非多余。今年11月初,江苏省消保委发布的儿童智能手表消费调查报告中,便提到了部分产品存在未经允许违规扣费等问题。面对这些“别有用心”的不法商家,理应依法严肃处罚,以儆效尤。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