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晚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王国俊

你还在和家人谈论着晚上去哪里吃火锅,就有APP给你推送关于火锅店的信息,你说你要去泡温泉,很快你的手机里就有温泉相关推送……很多人吐槽,手机在听我们说话。这是真的还是一种巧合,会不会隐私因此被泄漏?大数据专家在接受采访时认为,从手机推送和手机设置等角度来看,手机APP是有可能实现这样的用户数据收集的,用户可以通过关掉一些手机授权设置降低被手机“偷听”的可能性。


(资料图)

用户吐槽:手机APP能听到我们说话?

关于手机APP能听到用户说话,在社交平台上吐槽解读的图文、视频特别多。

有网友表示,她中午在跟妈妈视频展示她刚买的豆芽,聊了几句怎么吃,结果晚上就刷到了有关内容。“我一个从来不在这里搜食谱的人怎么会这么巧,想想有点可怕。”还有网友表示,前两天跟家人说想去书店逛逛,看看有没有叫《亲密关系》的一本书,晚上她打开某购物网站,发现从来没有给她推荐过书的这个APP就刚刚好给她推荐这本书,“我也很纳闷,它在偷听我们说话啊?”还有网友表示,“昨天跟老公说我感觉自己抑郁了,今天有个APP竟给我推送抑郁症的相关信息……下午又说起再装修房子要怎么怎么样,刚才就给我推送了装修方案和视频。”她觉得很惊讶,手机真的能听见我们说话吗?

其实不只是在网络上有很多人吐槽,在现实世界里,很多人也感觉自己有被手机“偷听”的现象发生。南京市民王先生表示,前几天早上,他想到一个话题新闻就和家人讨论起来,结果过了两三个小时,他开手机无意中发现一个新闻资讯APP给他推送的正是早上他讨论的相关内容,“我当时感觉太惊讶了,现在智能手机已经这么智能了吗,可以听甚至理解我们说话的内容,还是说这只是一个巧合呢?”

记者体验:未证实但确实可能谈话被手机“听”到

为了体验智能手机APP是否可以“听”到人们的交流,昨天中午记者进行了体验。

记者将手机放置在某乒乓球羽毛球运动场所,这里人声嘈杂,但因为大家都在运动中,大声讨论的都是和运动、球有关联的内容,体验时间为当天中午12点到当天下午1点。一个小时后,记者打开某生活类APP进行刷新,推荐的内容发生了变化,而且出现了运动关联内容,其中一个是乒乓球场地一小时体验价,另外一个是羽毛球场地体验租赁。

而在此之前的当天,记者并没有搜索关于乒乓球、羽毛球等运动场所信息。但这到底是一种巧合还是智能手机APP确实有可能“听”到人们交流语音呢?“我也经历过这种看起来巧合的事,就是手机可以听到人们说话的内容。”一旁的郭女士在了解到记者的测试后表示,她此前和家人在讨论买房的事,后来发现APP给她推送一些关于房产买卖的信息,“我感觉手机好像有某种装置,能够判断人们说话的内容,尤其是内容中的一些关键词,然后根据这些关键词推荐相关的广告内容给你,实现精准营销。”她说,不过这也让人感觉有些担心,个人隐私会不会就此泄漏出去。

专业人士:可通过授权设置降低被“偷听”可能

记者查阅资料发现,有专业实验证实,在连接网络并保持运行的情况下,手机APP只要获得手机麦克风的授权是可以做到“偷听”用户说话内容的。在此过程中,相关信息在进行智能处理后,形成用户画像,从而做到精准的数据推送。

“这在手机获得授权的情况下是完全可能的。”在南京从事大数据项目运营多年并担任某公司技术总监的文建勇告诉记者,技术上看,一些手机APP在安装时会提示你给它授权选项,比如地理位置选项,通讯录选项授权,麦克风、耳机等信息授权,如果你授权并下载这些APP后,它就可以听到你的说话语音,就可以解析用户语音的关键词,通过这些关键词推送对应的广告、信息给用户。“当你启动APP时,它根据捕捉到的信息偏好会进行精准推送,所以在下载一些应用时,不能随意授权给APP,以免造成不必要的信息泄漏。”

在专业人士看来,用户如果担心隐私泄漏或者手机“偷听”语音内容,也可以主动采取一些措施减少语音被“偷听”的可能性,“可以关闭手机广告服务、关闭位置共享、关闭APP跟踪等设置。”据介绍,比如关闭广告服务,可以通过打开手机设置,点击隐私,然后打开广告,关闭个性化广告推荐等来实现。

实际上,用户对于个人信息非必要被收集也可以主动选择说“不”,根据《常见类型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必要个人信息范围规定》,明确规定日常使用的手机APP对于个人信息的收集范围,并规定用户有权不同意手机APP对于个人信息的非必要授权,APP运营者不得以此拒绝用户使用。不过,正如专业人士提醒的那样,APP“偷听”个人语音信息隐蔽而防不胜防,用户在使用手机时,一定要注意个人信息保护,减低不必要的语音被“偷听”的可能性。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