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稻虾又有新“邻居”
小满时节,万物繁茂。5月29日,记者走进后湖管理区湖北省双为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双为公司)土憨巴(学名沙塘鳢)孵化基地,只见孵化池中的产卵巢里已布满密密麻麻的鱼卵,经过精心呵护,再过十来天这些晶莹剔透的鱼卵长成小鱼苗后,将“游”进省内外的养殖基地。
经过连续三年的攻关,继2022年首次实现土憨巴种苗规模化人工繁育后,双为公司今年成功实现沙塘鳢仿生态工厂化繁育,截至5月底,基地内土憨巴苗种繁育量已突破110万尾。
“每年3月到5月,是土憨巴产卵的季节。土憨巴对水质要求较高,公司技术团队经过反复实验,在恒温池内,将水温控制在25℃至26℃,供养充足的情况下,鱼卵的孵化率得到大幅度提升,且孵化周期也缩短到了12天至13天。将幼苗培育至4厘米商品苗出售,每条可以卖到3块钱,‘钱’景非常可观。”双为公司土憨巴项目负责人舒哲敏一边观察孵化池内鱼卵情况,一边向记者介绍。
(资料图片)
据悉,土憨巴苗种繁育攻关是围绕全省稻虾产业展开,把土憨巴养殖嫁接到稻虾产业,即可形成“一水两用”“一水三收”种养新模式,在确保水稻种植的前提下,小龙虾和土憨巴的共生关系,又形成了很好的一种生态生物链。土憨巴属于耐痒型底层鱼,以伏击在其周围游动的小鱼小虾为食。而小龙虾虾苗在投放后,体质较弱、爬行能力较差,或者即将死去的幼苗会被土憨巴捕食吃掉。如此循环下,可以有效地防止高温气候下死虾可能对水土环境造成的破坏,又有效地优化了小龙虾的密度,增加精品虾的产出量。这种模式下,既满足了市场对大虾的需求,又满足了农民通过一田三收,增加收入。
2020年,湖北省农业事业发展中心启动“稻-虾-憨”套养模式的示范工作,双为公司作为首批示范单位之一,从武汉市农科院引进苗种8000余尾,开始在虾稻田中套养,2021年2月,共收获成鱼387尾。2021年,双为公司通过采购本地亲本,经过选种育种后,筛选出亲本共300组,共孵化出鱼苗1000余尾,成活率约为10%左右。2022年,双为公司将亲本采购视野放眼全国,分别从湖南永州、湖南岳阳、浙江金华等地共采购亲本522.3公斤,累计8000余组亲本。
“2023年,在武汉市农科院的指导和市农业水产技术推广中心的大力支持下,公司通过人工仿生态繁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3厘米左右的商品苗就突破了50万尾。”说起土憨巴的培育过程,舒哲敏激动不已。
自2021年开始,双为公司在熊口管理区、后湖管理区、广华寺街道和白鹭湖管理区等地推广试验“稻-虾-憨”综合种养模式,通过“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免费为养殖户提供鱼苗和技术指导。
“去年每亩收入比单纯虾稻共作高出1000多元。现在双为公司的技术也更加成熟,今年主要关注如何养大土憨巴,争取实现亩平增收突破3000元。”今年,后湖管理区养殖户张志明对“稻-虾-憨”综合种养模式充满期待。
据调查,土憨巴成鱼大小不同,价格差额也颇大。舒哲敏介绍,公司给土憨巴养殖户的回收价是目前市场上最高的,50克以下的成鱼为每公斤76元,50克以上的成鱼为每公斤110至130元,超过100克的成鱼售价每公斤超300元,一直供不应求。
“技术是关键。”舒哲敏表示,只有掌握了鱼苗工厂化繁育的核心技术之后,才能实现长足的跳跃式发展。研究土憨巴三年多来,双为公司技术团队不断攻坚技术难关,掌握了土憨巴的人工繁育技术,去年获得发明专利两项,自行设计制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孵化设备5套,流量控制系统及恒温控制系统1套。今年,该公司还将从苗种选种育种、孵化设备设计、幼苗孵化培育等方向申请6至8项发明专利。
“接下来,公司将加大野生亲本引进力度,结合自身培育的亲本做好优选、优育工作,将商品苗的产量提升3到5倍;研究和制定‘稻-虾-憨’综合种养模式的技术规程,为大面积推广做好技术背书的同时,做好养殖技术推广和培训工作,争取到2024年,在全市实现‘稻-虾-憨’模式的大面积推广,有力促进农户增产增收。”舒哲敏表示。
(来源:潜江日报)
【编辑:王戎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