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6日晚,美国总统拜登在出席一次民主党筹款活动时,就向其支持者们发出警告,声称世界面临核战“末日”的风险正处于自古巴导弹危机以来的最高水平。
10月8日,一辆卡车在克里米亚大桥的公路桥上发生爆炸,并导致邻近铁路桥上的7节火车油罐车厢起火。事件造成公路桥一侧的两节桥面垮塌,并已造成3人死亡。同时,乌克兰国际文传电讯社援引乌执法机构一名消息人士的话报道,克里米亚大桥爆炸是乌克兰安全局采取的一项特别行动。随后俄罗斯总统普京表示,这是一起针对“关键民用基础设施的恐怖袭击”。
(资料图片)
而在此前9月的一次讲话中,普京也提到:“当我们国家的领土完整受到威胁时,为了保护俄罗斯和我们的人民,我们无疑会使用一切现有手段。这不是虚张声势。”当下,俄乌冲突局势进一步恶化,导致“核战争”的乌云笼罩在欧洲。人们纷纷开始担心,2022年是否会迎来“核冬天”。
什么是“核冬天”
在欧洲,由于俄乌战争的影响,民众一直处在“核战争”的担忧之下。自从俄罗斯总统普京命令核威慑部队处于高度戒备状态,以及对乌克兰境内两个核电站切尔诺贝利和扎波罗热的担忧,欧盟多个国家境内碘片需求激增。
在意大利,上周末威尼托、伦巴第和拉齐奥等地区媒体报道,对碘片和碘补充剂的需求突然出现,在某些地区的药店,碘片和碘补充剂已经无法购买;在比利时,比利时药剂师联盟对媒体表示,比利时药店正在向持有比利时身份证的人免费分发药片,上周仅一天就分发了30,000多盒;芬兰和荷兰的情况类似,自俄乌军事冲突开始以来需求猛增;一些药店早就断货,但芬兰药剂师协会表示,没有必要囤积药片,因为目前该国家的供应量是充足的。同样处于担忧之中的还有法国、德国、挪威……
在这一背景下,“核冬天”这一概念再一次出现在欧洲人们讨论的话题中。核冬天假说是一个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理论,它预测了一场大规模核战争可能产生的气候灾难。核冬天理论认为:当使用大量的核武器,特别是对城市这样的易燃目标使用核武器,会让大量的烟和煤烟进入地球的大气层,这将可能导致非常寒冷的天气:在大陆内地,气温总计可能下降40℃,这足以变夏日为冬日,变冬日为北极的冰天雪地。至于在沿海地区,例如在英国大部分地区,气温下降会少得多,可能只下降15℃。这是由于海洋温室效应的缘故。但即便如此,沿海地区气温的变化也足以变夏季为冬季了。
这种黑暗与致命的霜冻,再加上来自放射性尘埃的高剂量辐射,会严重地毁灭地球上这个地区的植物。严寒、高剂量辐射、工业、医疗、运输设施被广泛破坏,再加上食品和农作物的短缺,将会导致因饥荒、辐射和疾病引起的人类大规模死亡。
最新分析表明,即使是小型战争也会带来类似的全球性灾难。例如,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发生核战争会导致足够可怕的后果,如果在工业城市和工业区投放一百枚核弹(仅占全球25,000枚核弹头的0.4%),就会产生足够的烟尘,导致全球农业瘫痪,而即使在地理上远离冲突的国家也一样会备受其害。
2022的冬天会是一场“核冬天”吗?人们无得而知。反正至今欧洲大陆至今尚未遭遇核战争的打击。对于“核冬天”的恐怖,政治领导人在进行紧张的盘算和推演。但是当“核冬天”到来的那一刻,首当其冲遭受苦难的,一定是普通的平民百姓。
抱紧中国取暖器
不过,相比起可能到来的“核冬天”,当下欧洲人更多是在担心2022年已经到来的寒潮。美国彭博社报道称,如果欧洲是一名学生,那么他的第一场“过冬测试”已经挂科了,没有为即将到来的冬季做好充分准备。
9月末,欧洲遭遇了今年秋天的第一轮寒潮,这就像一场“过冬测试”。而要想安然度过今年冬天,在欧洲寻找替代能源的前提下,各国仍需要平均削减10%至15%的天然气消费量,像德国这样曾严重依赖俄罗斯天然气的国家,更要减少20%。
然而,测试的结果是,德国家庭及小型商业用户的天然气消费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同比大涨14.5%。报道称,德国显然没有通过这次“过冬测试”。德国能源监管机构——联邦网络局局长穆勒将这一数据形容为“令人警醒”的。穆勒还表示,“如果家庭及小型商业用户不能节能,冬季能源短缺将不可避免”。
对于即将到来的冬天,英国天然气和电力市场办公室同样也发出警告说,由于天然气短缺,英国可能将进入天然气供应“紧急状态”。英国80%的家庭用天然气进行取暖,因此一旦出现天然气供应短缺,他们的取暖就可能中断。他们还说,即便“紧急状态”没有出现,英国家庭的能源账单也会大涨。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的报道,由于燃气供应不稳且价格飙升,欧洲许多家庭转向柴火和木屑取暖,打算用古老的“燃木取暖”方式挺过寒冬。英国近期一项调查显示,由于能源价格飙升,超过两成受访者打算今年整个冬季都不开暖气。一些国家政府还建议购买毯子、蜡烛或灯笼,以便所有公民为过冬做好准备。
在这一时刻,中国电热毯等取暖设备似乎成为这些欧洲人的“大救星”:在2022年,中国的多数家电产品对于欧洲的出口,其实都呈现下降的趋势,但是人们却注意到,空调、电暖器、电热毯等取暖设备的出口量却在急速增长。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在今年七月份,欧盟各个国家进口中国电热毯的数量就高达了129万条,环比增长了接近150%。
有趣的是,在刚刚结束的成都世乒赛团体赛后,在各国运动员即将离境之际,赛事组委会组织了“把成都带回家”的购物活动,其中成都老牌小家电企业彩虹集团的电热毯以“特色纪念品”的身份出现,深受欧洲运动员和赛事工作人员的喜爱,被中国网友们戏称为“雪中送毯”。
这些中国产的取暖器,可以说是帮了欧洲民众不少忙。相对于飙涨的电价,省钱成了欧洲人民选择取暖器的第一要义。而小型取暖设备正好具有便携、能耗少(省电)的特点。英国《每日邮报》算了笔账,一条额定功率100瓦的电热毯开一整晚,大约8小时,所需要的电费仅为0.42英镑,这比开暖气划算太多。数据显示,近90天内,国内电商平台上取暖电器的需求量同比去年,增长超40%;电热毯同比增长超70%;热泵式热水器的需求量,同比增长超100%。这些需求主要集中在德国、波兰、荷兰、英国等欧洲区域。
不过,就算是中国家电工厂正在全负荷地生产取暖器,但依然难以缓解欧洲人的绝望。美国彭博社当地时间8日发布题为“绝望的欧洲人重新开始使用世界上最古老的燃料取暖”的报道称,欧洲用于供暖的能源中70%来自于天然气和电力,随着俄罗斯的供应量大幅减少,木柴已经成为一种抢手的商品。彭博社还称,在德国,甚至有人询问有关燃烧马粪及其他冷门燃料取暖的事。